關於情緒

處理著工作上的瑣碎事物,讓人對工作感到倦怠嗎?日復一日的生活,單調無趣,對生活似乎喪失了熱情,有時候也會想著到底為什麼要留在這份工作上,想突破自我卻不知道該從何開始,自我實現看起來是一個很高品質的追求,卻很難從生活中找到著力的起點,真心希望自己可以活得更有滋有味,更有成就感,也更精采多姿,但,成就感是什麼?該如何在生活中創造跟獲得呢?

明明沒有搜尋A東西,只跟朋友在聊天時討論過,隔沒多久,你的手機/電腦開始跳出A東西的推播廣告,讓你覺得很可怕,感覺毛毛的。

疫情爆發的三年以來,社會氛圍從避之唯恐不及,到施打疫苗後的確診無敵星星,再到後面的無確診天選之人,可以看見大眾對Covid-19確診隔離的態度,越來越寬心,而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作為心理師的我,迎來了確診。

在我們不長不短的人生當中,很多記憶會隨著時間流逝慢慢淡去,有些,則放在心底、相片檔案中,一輩子銘記在心。當我們開始整理生命、梳理關係,可能也有很多感覺會浮現,也許追悔、也許惆悵;有時懷念、有時懊惱。


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經歷某些事的當下沒有什麼狀況,但處理完所有事情之後,身體隔段時間開始出現無法控制的反應,可能是顫抖、睡覺變得淺眠或作惡夢等,一時半刻覺得身體跟自己好像失去連結,身體有身體的反應,你卻搞不清楚自己怎麼回事。

現在正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其實早就過了正常打卡下班的時間,但就是各種原因又延遲到這個時候,在通勤的路上,你只想好好休息放鬆、滑滑手機,忽然,你的手機震動起來,螢幕上顯示著主管的名字,你報復性的讓它響得久一點,深深嘆了口氣,忍著發酸想哭的情緒接起電話「喂......」

2022年度的金曲獎剛過,許多努力的音樂人,持續的在疫情肆虐的其間,仍然在生活的變化與各種挑戰中,對音樂做出很多不一樣的創新與堅持,這幾年可以觀察到,金曲獎的肯定似乎有越來越多元的可能,不一定是熱門的主流音樂,也開始可以被看見,被肯定,在觀賞金曲獎的頒獎典禮中,除了跟著這些創作人,一起感受這些音樂的力量與豐富的表演之外,也感受到這些生活的日常如何的變成一種對生活的反思與鼓勵。

2019年末後,全世界都壟罩在疫情的陰影之下,去年五月台灣展開了三級警戒的生活,所有生活習慣都受到很大的震撼,戴上口罩的日子,不禁也過了一年多了,這一年多來,大家的日常都受到很大的改變,幾乎忘記了沒有口罩是什麼感覺,近日台灣的疫情更是進入下一個階段,居家隔離、快篩、確診這些字詞離生活越來越近,不再能寄望清零的時候,這份焦慮也讓人們更加感受到人人自危的孤寂。

走遍人生的風景,就像一場旅程,也許行經高山會感到吃力,也許低谷會感到憂傷,有時候感到疲憊,也有時候感到茫然,不曉得你有多久沒有停下來,揉揉肩膀,喝杯熱茶,在疫情動盪充滿焦慮的此刻,坐一會,感覺自己的身體跟心靈,問問自己最近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