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心理學-談「長大」的歷程

2022-10-19

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朱晏姍心理師

還記得嗎?媽媽在你生日時微笑著對你說:「吹完蠟燭、吃完蛋糕,你就長大了喔!」;在學校跟同學大打出手,老師在辦公室對你大吼:「你能不能長大一點啊!」;畢業進到職場後,你拿第一份薪水請家人吃一頓好吃的,爸爸在餐桌上有感而發:「你真的長大了呢......」;有一天凌晨,你莫名地從夢中醒來,伸手拿手機,順手點開臉書的APP,耳邊響起坐你旁邊的小實習生說:「蛤?你還在用FB?你好老人喔!」

細想起來,在生命的歷程裡面,似乎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應該怎麼面對「長大」,你覺得「長大」是什麼意思呢?有時候感覺好像我們還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還沒真的有成長的實感,卻又時常感覺自己已經需要背起責任,感覺自己似乎是先感到衰老,而不是長大的喜悅。

如果長大有定義的話,也許是指能夠感覺自己呈現出成熟的狀態,能獨立完成工作,跟他人互動鮮少讓人或自己不舒服,行為舉止和情緒都在穩定的狀態下,可以照顧自己,也可以好好的回應身邊的人事物,這樣的長大,似乎是一個自我很理想的狀態,然而當我們再細細分辨時,好像也可以把這種抽象的「長大」詞彙,具體的分出三個元素:生理長大、社會長大以及心理長大。

生理上,隨著自然的發展成熟,我們可能會經歷性別的性徵變化、內分泌改變,從幼兒、兒童、度過青春期、長大成人,甚至,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逐漸經驗到生理的逐漸強壯在到衰落的過程,機能再達到尖峰之後,也會逐漸下降,生理的變化是最容易被觀察、看見,有時候甚至還沒準備好,就迎接到身體的感受已經起了變化呢。

社會則依文化脈絡有很大的差異,記得以前國文課時《論語》這樣寫:「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華人社會把這些想法搬到現實生活中,期待它成為每個年齡階段的楷模。希望我們有份足夠好的工作、足夠好的人際往來、足夠好的成家、有棟足夠好的房子,為了這些物質目標我們付出很多的努力達成成就,鄰居、親屬和朋友們間,也可能會把「誰能更快達到這些目標」當成競賽一般,甚至內在也會有這樣的聲音,催促著我們達成任務,這些人生的里程碑跟標記站,有時候是僵化而難以接受調整的,這樣的標準也會讓人感受到壓迫與受苦,因為「正常與普通」有時候是最辛苦的,忽視了每個人的個別差異,成為了框架,綁住不同的人的自我與選擇的空間。

心理呢?好像身體成熟了,也往各個階段任務前進了,我們自然就「長大了」嗎?有沒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是充滿不確定,惶惶不安的呢?如果有人問過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的答案又會是什麼呢?也許在這個長大的過程中,我們也時常忽略,問問自己,嘿,你都還好嗎?

長大也許真的是一個好難的過程,它是一個既能獨立、積極又能合作互動的狀態,我們帶著記憶累積、應對策略的進化,發展出心理韌性來幫助我們面對外來的壓力、挑戰、挫折、傷害和錯誤,試著再挫敗中不被這些狀況擊垮。

正是我們在生命歷程中,一次次經驗打擊後,想辦法讓自己再站起來,內化這些打擊帶來的反省,在心裡轉化成了韌性,然而,不是遇見越多的挫折,就越能增加心理韌性,當然也不是遇見的挫折越大,就越能快速積累,有時候生活中的小失落,反而更綿延不絕,因而陷入情緒的低谷。

在轉化的歷程中最重要的,其實是想辦法再站起來的經驗,它讓我們相信,自己的內在能長出力量面對眼前的環境困難,即使此刻非常難受、焦慮不安,也可以依靠著我們的內在能量支持下去,另一方面,在生命中累積足夠的心理韌性時,它會逐漸轉為個人的自信和自我價值感,你心裡清楚知道,你有方法可以面對挑戰和壓力,即使後來真的遇到的是難以應對的困頓時,也不至於只能陷入情緒漩渦,你會循著過去的經驗,整理出可以掌握的事物、嘗試再面對負面情緒,沉住氣撐住自己。

原來長大是這樣的,長時間的自我探索與調適,讓生理搭配心理,讓自己調適社會期待,讓我們即使有點痛痛的也會想辦法往前,如果遇見的事情讓我們「長大了」那,我們該為如此努力的自己喝采!當覺察這個需要時間與心力的「長大」真的太累的時候,也願意慢下腳步尋求陪伴,照顧自己的心,願我們在長大旅程中,都能且戰且走的,成為一個真實又有力量的人。

「你出生入死過好幾次,但並不意味著你就是大人了,枕邊脫落的頭髮變多了,喜歡吃的夾心麵包從便利商店消失了,這些小小的絕望堆砌起來,才會讓人長大。」

七海建人《咒術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