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ART” You?談藝術治療在早期療育

2024-04-25

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楊舜如心理師

「我的孩子四歲,幼稚園老師說他很容易發脾氣,但是小小孩很難溝通,我可以怎麼幫助我的小孩情緒抒發呢?」
「我的兒子好像是高敏感高需求的寶寶,我常常覺得不理解他想要什麼,我該如何更了解我的孩子?」

談到兒童發展,其實很多家長會有很多焦慮跟擔心,因為口語的表達發展需要配合幼兒的成長,當口語表達的發展還沒跟上來的時候,家長往往會著急於不知道如何貼近、理解、陪伴孩子的需求,因為好像講,也不知道該如何讓孩子聽懂;而說,孩子又還沒掌握好說的能力,這樣的距離也時常會造成親子之間的焦慮跟緊張。

其實,幼兒的發展是一段具有創造性的歷程,早期幼兒透過感覺和動作的探索去認識外在環境與自己,並從經驗中逐漸形塑出「我是誰」的概念,這樣的發展歷程也跟動物行為學家也曾在實驗中觀察到的一致,動物也會透過社會互動來幫助形成自我概念,他們發現在自然環境中長大的黑猩猩可以從鏡中辨識出自己;而從小飼養在孤立環境的黑猩猩,則以為鏡中自我是另外一隻動物,透過大猩猩的觀察,我們理解到社會互動經驗就像是一面鏡子,幫助個體形成「自我意象」。

在幼兒的發展中,孩子需要透過跟成人的互動來發展自我,父母的回應與陪伴,塑造且幫助幼兒形成與辨識心中的「我」是誰,這個「我」所經驗到的感受,在語言互動很難掌握的幼兒階段其實是很難被幼兒表達或是加以梳理的,藝術治療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媒介與工具,在非口語的互動上,也可以創造出各種互動的可能性與反映。

幼兒的藝術治療是以創做為媒介的一種心理治療,強調透過創作鼓勵孩子自由表達與探索,在治療師、藝術與幼兒三者互動間創造出心裡的「潛在空間」,讓幼兒可以在治療的涵容裡形塑自我。

舜如心理師在治療工作中遇過許多孩子將現實生活中無法言語的情感投射於不同的藝術形式,並在藝術創作的正向經驗中獲得修復與整合,如:透過水彩線條的流動釋放關係中的衝突情緒;或用黏土包覆小木偶重新經驗到自我的誕生;又或是在情緒卡住無法言語時使用圖像作為替代的表達媒介。

然而,藝術發展跟語言學習一樣需要經過連續性的經驗累積,幼兒通常需要在安全的情境下才有機會開啟自發性的創作行為,而創作的動機來自於幼兒內在的表達衝動與需求,就像小嬰兒會試著使用口語與非口語訊息與外在世界互動並從中找到語言的規則一樣。

藝術治療是一種溫和且適合早期介入的心理治療,讓幼兒可以在治療環境中開啟自我的探索,透過在治療關係間的互動,形塑幼兒對外在世界與自我的認識,藝術治療師會依照每個幼兒的狀態制定「個別化治療計畫」,並隨著幼兒的發展進步做彈性調整。在幼兒藝術治療中,幼兒是創作的主導,而藝術治療師則扮演著幼兒的「輔助自我」,支持著幼兒的療癒潛能有機會隨著藝術創作的流動而開始運作。

在幼兒的藝術治療歷程中,繪畫是即興且多變的,媒材的豐富性滿足了幼兒天馬行空的想像,也在每一次的自發性創作中,因著治療師的陪伴與見證,幼兒也可以在內在的空間去經驗到自我的意義,而支撐、創造幼兒的心靈世界。

內容改寫自楊舜如藝術治療師於「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所寫的章節「從創造發展內在自我」,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