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的不同體驗-說說藝術治療

2022-05-16

許凱茹諮商心理師/藝術治療師

你聽過藝術治療嗎?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是個陌生的詞彙,畢竟這是從國外引進並且在台灣還算年輕的一種諮商陪伴方式。台灣的藝術治療是指視覺藝術,包含繪畫、雕塑等,相信有些人可能還聽過音樂治療、舞蹈治療,這些我們統稱為表達性藝術治療。在921大地震及88風災裡,藝術治療陪伴受災者度過了心理重建的過程,協助人們透過非語言方式表達,並在創作過程中得到紓壓及重整。

我經常在面談開始前邀請個案嘗試藝術治療,而我最常聽到的回答是「可是我畫畫很爛耶」、「可是我不會畫畫耶」,甚至是「我最討厭畫畫了,可以不要嘛!」。其實聽到這些回應並不意外,因為在台灣的美術教育裡,藝術創傷是很容易發生的,我們會被告知畫得很好或畫得很差,這真的有點可惜,因為創作應該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表達能力,不該被打分數。所以,在藝術治療中,創作的過程才是重點,藝術治療師扮演的角色有時是諮商心理師,有時是美術老師。這時你可能會問:不是不要打分數嗎,為何會有美術老師的角色?因為藝術治療師能適時指導你所需要的創作技巧,使你在創作上更順利且盡量達到你想呈現的。

若你選擇藝術治療做自我探索,歷程可能是這樣的:首先,與藝術治療師討論如何進行每一次的創作及討論,接著從簡單容易入手的媒材開始,在每次談話的尾聲有個創作討論。藝術治療師有時會評估個案狀態,有意圖的給予特定媒材或創作主題,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自由發揮。一件創作是否完成取決於個案本身,因此我們可能花好幾次晤談持續做同一件作品,也可能一次晤談就完成一件作品。非口語的表達可以降低大腦一直使用認知來面對情緒,使情緒可以更單純的被表現出來。

藝術治療對於口語表達較弱的族群是友善的,像是兒童,但其實藝術治療適合所有的族群,但你必須先丟掉被打分數的焦慮。有時我覺得「治療」這個字有點太重了,我們也可以解讀成「療癒」或是「陪伴」,我們練習讓創作成為療癒及陪伴自己的工具。找回創作的能力需要一些時間練習,學會投入創作後,便是一個自我修復的開始,過程不一定是愉悅的,但能真實的觸碰到自己。認識創作等於認識自己,從批判到疑惑;從疑惑到接納;從接納到發現。拿起畫筆,用自己的步調,畫出自己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