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情感教育你聽過嗎?-愛的練習題
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悲劇,催生了2004年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後,台灣公私立各級學校的孩子受到性別平等教育法的保護,開始了能夠推動、實踐一系列的教育方針,落實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平等的目標,我們開始可以在孩子的課綱裡看見,關於性別平等的融入課程,終於我們的孩子,有機會從學校的教育課程中,補上失落的那一塊,而這塊卻恰恰好是關於人,我們都經驗到,卻沒有人教的部分-性與性別;情感與認同。
所有的社會共識,都是一點一滴的隨著思維的轉化,我們期待的社會進步,不只是硬體的更新,軟實力也展現在我們期待的社會環境、教育文化、人文素養,不斷不斷的,我們共同凝聚的意識是-我們要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裡?
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並於同年5月24日正式生效,至今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已滿三周年,就是台灣社會一起走完的一個新的里程碑,距離2004年走了15年,然而除了法律面的努力,我們似乎也反思到,性別平權的內涵,不只是找到自己的認同,尊重多元可能,我們也好需要面對的是,關係中的經驗,如何可以被理解跟接住?我們開始認識到,提供給我們的孩子的教育已經開始準備這些知識,對已經錯過學習階段的我們,卻是非常匱乏的,作為2004年前長成的成人,我們也許也有好多困惑,好多不理解,然而我們卻無從補充起,作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與助人工作者,我有時也好羨慕,我們的孩子居然可以在國小、國中、高中、大學階段,學習如何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甚至是學習在關係中,安全的面對多變的關係經驗所帶來的挫敗與困惑,他們好像更知道遇到問題可以找誰求救,而我是沒有機會在我的成長經驗中,體會這樣的開放與可能性的。
成人離開了學校,不意味著我們就不再有學習的需求,事實上,很多成人在成人的愛情與情感世界,感受到的茫然無助與衝擊的經驗,並不亞於成長中的青少年,而我們可以如何理解跟接住自己,在親密、關係、性、社會壓力、性別角色、文化框架將我們的生活團團圍住之前,有沒有一絲清明可以看見自身,並且在每一個陷落的時刻,也能呼喚那些守護住我們的力量與知識,陪我們走一段,也許不再青春卻依然風暴的「情感教育」。
談情感教育,並不是規律式的教條,發乎情止乎禮,而是願意打開一個開放度去觀照自己,我的感受,我的渴求,我的願望,哪些是我自身清明可以理解與接納的,哪些我會需要討論、溝通與商量,哪些時候我真的需要且願意尋求幫助,光是可以把這些感受歸納出來,就是好不容易的事情,那些隱微且可能引發各種羞愧不安的感受,能夠被自己誠實的接住,就是一個需要冒險與勇氣的歷程,「原來我很痛」、「原來這是傷心」、「原來我耿耿於懷」、「原來我仍然傷心」認回這樣的感覺,好好的照顧受傷的心,往往是使我們免於落入憤恨、攻擊、衝動與傷害的攔砂壩,讓我們溢出的淚水洗滌受傷的心,而不是變成自傷傷人的武器。
親密關係,是這麼正常自然又美好的經驗,可能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但卻是這麼精緻又困難多變的一道練習題,沒有人天生就知道該如何在親密關係中,毫髮無傷地度過每個考驗,允許自己學習、挫敗;擁抱自己受傷的每一刻,做自己最友善的朋友,這都是需要耐心與學習的,因為親密雖然美好引人憧憬,卻也蘊藏很多需要面對的衝突與壓力,當兩情不相悅時,所要面對的心痛、失落、悲哀也是沉重且艱難的,我們也需要承認,很多時候,我們真的需要幫忙,讓自己不要成為孤島,接受任何可能的資源與扶持,往往可以幫助我們度過這些黯然傷神的時光,再次有愛人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