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語背後的探索&新的可能

2024-05-23

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吳俐瑩心理師

「我對你這麼好!幫你做這個做那個,你沒有感謝我還說受夠了!到底要我怎樣!?」
「 我不需要你這樣做,我只覺得你就是在批評我,覺得我不好,我做什麼你都覺得不行,你真的愛我嗎?你在意我的感受嗎?」
「我這麼愛你,怎麼會不愛妳呢!我為你做麼多!別人我才不管……」

這樣類似的對話,是否常常聽到呢?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愛的容器,裝著平日裡感受到的愛意與在乎。然而,每一個人感受到愛的方式,其實是有差異的。心理學博士 Gary Chapman 在經過多年的婚姻諮詢與研究,提出「在(婚姻、情感)關係中,人們用來傳遞與理解情感」的 五種愛的語言:分別是:肯定的言語、精心的時刻、貼心的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

近年來在網路上越來越多文章在敘述「愛之語」的重要性,但在伴侶諮商的經驗中,即便知道彼此的愛之語,卻很難順利地調整自己對待對方的方式,仍然習慣用以往習慣的方式來付出愛、與對方相處。當彼此投注愛的方式,沒有流進對方「愛的容器」中,在互動過程中又有許多摩擦、踩到彼此的「地雷區」,就像愛的存款一直沒存到戶頭,卻一直因為衝突而扣款,感情的基礎便受到許多的晃動、挑戰,甚至導致外遇或離異。

為何我們知道卻又很難及時調整呢?其實這跟我們的成長經驗與家庭有關。我們從小如何感知到愛、看父母如何相愛、或者影劇中戀愛的男女如何表達愛,都可能會影響我們如何付出愛的心意。家族治療中有個名詞叫「代間傳遞」,意思是家族中的價值觀、信仰、文化、生活態度、習性…等會在家族世代之間流傳,由祖父母傳給父母,再由父母傳給孩子。我們總是希望將美好的那些東西傳給孩子,但當這些愛的方式過於僵化,或者和自己的伴侶家庭的背景落差太大,來自兩個不同家族而相愛的兩個人,在相處上就會面臨很大的挑戰與較久的磨合期。

例如太太期待先生可以投入家庭活動的規劃、主動承擔家務,認為先生要像自己爸爸一樣,會投注心力在家庭才是愛(服務的行動、精心的片刻);但先生來自一個更典型傳統文化的家庭,努力把精力放在賺錢來表達對家庭的投注、或者以一家之主的角度糾正、教育家人,來當成是為家人好的方式來表達他對家庭的愛。於是造就太太總是覺得到先生既不投入心力又時常批評指教,心理感受很不舒服,而先生也總是覺得太太看不見自己的功勞與苦心,感到挫敗與失落,兩人漸行漸遠。

其實改善伴侶關係或親子關係有許多種不同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有一個清楚地意識-如果我們可以發現到過往在關係中會讓我們情感卡關的「習慣」或「傳承(創傷)」,我們是可以有選擇的,當我們願意重新學習愛的方式,我們也可能會學習到更多表達愛的方法,幫助自己有更多的能力在關係中表達愛,有許多伴侶透過伴侶諮商或個別諮商、閱讀相關書籍來幫助自己改變,其實,無論我們成長的背景如何,當我們有機會更認識自己、在當下我們就有機會選擇新的方式來愛人、接受愛與相信未來。

你知道你和你的伴侶、孩子、家人、朋友…的愛之語是什麼嗎?

除了做個測驗來幫助彼此認識之外,也可以試著探索自己的過往,為自己調頻唷!過去是現在的縮影、但未來其實掌握在現在的選擇中。我們以為未來是以後的事,但我們其實每天都在心裏、生活裡實踐與創造未來,透過自己的覺察、探索、與創作,我們能與更幸福快樂、更新的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