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小曉」看過動特質孩童的需要與陪伴
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心理師群
電影《小曉》獲2023金馬獎包括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女主角與最佳女配角等7項大獎提名,片中飾演小曉的林品彤演出,她成為了金馬獎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得主,刻劃過動特質的兒童,在家庭關係與學校人際關係的風暴中,同時面對環境與身心症狀失調的故事,女主角獎當之無愧,觀影的過程,我們可以感同身受小曉所體驗到的困惑、痛苦、憤怒、傷心,也讓我們有機會與特殊孩子的家庭站在一起,思考這些孩子所面對的可能處境。
先來認識一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根據DSM-5診斷準則,其實這是一組神經發展障礙的表現,主要呈現的症狀是具干擾功能或發展的持續注意力不足及/或過動-衝動樣態,且12歲前就有數種不專注或過動/衝動的表現,家長通常在學齡前(幼稚園)或學齡後(國小)開始注意到兒童的過動或注意力不足的狀態,往往使得他們面對學校團體生活的適應上,出現困難。
然而近年,我們也開始以非病理的角度了解這類特殊的孩子,近期的研究指出,這也許並不是一組症狀或是疾病,而是一種強烈的特質,使得這類孩子的發展與行為樣態,與一般孩子有所不同,但是也呈現出不同的需求,在適當的環境下,他們的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動,有可能反而是優勢能力,被稱之為「獵人」特質,他們的注意力保持在變動的事物上,且有比較高的衝動反應來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在適當的情境下,這樣的特質反而可以增加適應性,只是回到學校環境,就如同小曉,要在固定的環境中(教室)長時間專注(一天可能長達八小時以上),是一件特別辛苦的事情。
隨著劇情陪伴著小曉,不難看見小曉其實是一個細心體貼的孩子,在躁動爆衝的行為底下,其實小曉有顆纖細敏感的心,她會注意到老師忘記戴眼鏡回家而可以主動幫忙提醒,她發現大家的排斥,努力帶零食來努力討好同學,希望被喜歡被接納,她承受著同學的排斥,老師有意偏袒卻促成的反效果,老師與母親微妙關係形成的壓力,這一切讓我們看到其實小曉只是個正在消化所有感受,卻消化不良,需要幫忙的孩子,而這樣的孩子,在我們的社會中,也往往經歷著類似的學習經歷,他們有時很難表達內心的感受,而被低估他們的憂鬱與焦慮,在明顯的注意力與過動行為下,也時常會忽略他們內心細緻與豐富的感覺,更困難的是在這些看似問題行為與衝突的表現下,親子關係、師生關係、人際關係也往往隨之變得更加緊繃,對這類的孩子來說,更易形成不友善的環境,情緒壓力更高,行為更失序。
事實上,這些小小獵人,可以透過早療的資源,幫助孩子早期療育協助的,早期療育的協助,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在發展面上有更多專注練習與情緒社會學習,也同步協助家庭資源-讓家長可以有足夠的親職能力與方法,協助孩子在成長中發展與自己經驗與能力相符的策略,使孩子生活的適應性更高,得以適性發展。
我們總是相信,讓魚游泳讓鳥飛翔,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賦,與需要學習的不同技巧,透過小曉的眼睛,我們看見一個小學生的眼光,也看見一個特殊特質孩子所經歷的生活樣態,陪伴這些孩子成長,不僅需要轉換教育與學習的眼光,也需要我們更友善與正確的理解,給他們足以發揮自我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