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應該」到「想要」的自我轉化旅程

2023-09-27

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心理師群

「其實我會生媽媽的氣,但我覺得我很不應該」
「我應該要好好跟她說話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無法忍耐。如果我很不耐煩,吵架完我都很有罪惡感」
「他一生氣我就道歉了,因為我覺得我不應該惹他生氣,但是我其實也覺得內心好像不需要道歉,滿矛盾的,但我還是會先道歉」

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社會化的歷程教會我們許多價值觀,包含是非對錯,也包含著責任與角色規範,很多時候是因為這樣的學習與建構,使一個個體可以長成一個適應社會文化的「社會人」,當我們符合社會期待時,我們也會感到自己是一個有功能、良好適應、能夠自我肯定的人,這樣的規則與框架,是成長中不斷形塑的過程,包含原生家庭的環境、教育體驗與同儕環境、獨特的個人生命史與經驗,讓我們心中自然地形成了一把尺,來決定我們的選擇與決定,同時也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

在心中形成評價,其實是一件非常自然且自動化的歷程,當我們很快地感受到情緒或是心中量尺的標準時,我們也會很快的下判斷-這是好的/壞的;這是對的/錯的,正因為這個速度非常的快,有時候當我們停下來思考或覺察,是什麼讓我們有這些感受時,我們可能都會在腦海中浮現「我應該…」、「他應該…」這樣的句子,而這樣的「應該」也恰恰好反映著,我們是如何規範著自己,如何建構心裡的那一把量尺。然而,衝突的是,當我們以「應該」去感受跟理解自己的感覺時,往往也會出現矛盾的意象,比如雖然「應該」要去睡覺,但我就不想去;或是我「應該」做個好孩子,可是我也有想做的事情,內心也可能因為這樣的矛盾而感到焦慮而痛苦,罪惡感也時常會縈繞在心裡,若時常經驗到這種感覺,甚至也會衍伸出挫敗感,覺得自己一再「犯規」而對自己很失望,或是感覺到自己無法很好的自律或是控制自己。

這樣的感覺,也發生在我求學時代,時常覺得自己拖延症,無法像我想像的上進,可以完成預先的預習,或是可以如自己期待般的提早完成作業,我總是會想拖到最後一刻,才在火燒眉毛的焦慮下完成作業,對自己的感覺就會時常有責怪的感覺,即使看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書,好像仍無法解套這樣的逃避-拖延-自責的循環,直到我能夠開始轉化我的觀點,把我心中的「應該」換成「想要」時,我突然豁然開朗,我是「想要」先休息一下,而非「逃避」完成作業,而我其實可以決定我要何時、用什麼方式、用什麼態度完成我想完成的事情,這裡面的「應該」不是限制住我的框架,而可以只是一個我可以控制跟選擇的選項而已,當我可以「想要」或是「不想要」的時候,我感覺我好像也可以更親近與喜歡自己的每一個決定,而不是在罪惡感與挫敗感中交替輪迴,這樣的自己,彷彿也讓自己更滿意與快樂。

過去所有的累積與成長養成了我們,內心那一把尺可以成為我們的指標與引導,但同一把尺可以不用成為懲戒我們的戒尺,當我們能夠成為內在的主人,傾聽自己真實的渴望,也許我們也會在「應該」之外,體驗到「想要」的自由與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