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少日記」談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2024-11-28

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心理師群

一封未署名的遺書寫著:「我不是什麼重要的人...」在中學的校園被發現,開啟了這個故事,中學老師循線想要找出這位彷彿在懸崖邊緣的少年/少女,挽住可能的一線生機,同時也穿插著一位名叫「有傑」的男孩的日記與童年故事,雙線的敘事逐漸打開,中學老師過往的生命歷程與這個小男孩有傑如何成長的生命故事。

十歲的有傑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中,父親嚴厲而對孩子有極高的期待,弟弟有俊則品學兼優,母親則明顯需要為孩子的教育與表現負全部的責任,時而也會將壓力轉嫁到表現總是令父親失望的有傑身上,表現總是差強人意的有傑,既羨慕弟弟的優秀,更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與關注,當因為表現不如父親期待而蒙暴力對待,有傑仍努力想要博得父親的認同,有傑看著漫畫鼓勵著自己「不要放棄,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你想成為的大人!」,卻在漫畫家輕生、父親撕毀漫畫後,逐漸壓垮了有傑,高壓的生活狀態,讓有傑開始有失眠與憂鬱的問題,「我不是什麼重要的人...」成為日記裡,有傑看待自己的註解,而與高中老師的故事線,也隨著劇情的推進,逐漸解惑,何以高中老師這麼在意這封未署名的遺書,跟十歲有傑的日記關聯是什麼,原來充滿傷痛的家庭傷痕,從來沒有離開過。

關於兒童與青少年的憂鬱,兒福聯盟曾針對全台12~17歲的國高中生進行抽樣調查,發現有超過一成的學生壓力程度達嚴重等級以上,其中高中生(16.0%)的壓力指數更將近是國中生(8.2%)的兩倍之多,另根據台灣好鄰居協會與臺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於2022年蒐集全台19縣市3,900位國小學童的調查發現,台灣兒童曾經認真想過要自殺的比例為13.8%,「曾經為了自殺而規劃具體計畫」的比例為5.6%,而「實際嘗試過自殺的經驗」的台灣兒童為4.1%,進一步分析發現,學業、外貌以及家庭壓力皆與兒童自殺念頭、計畫及試圖自殺是有顯著的關係,然而家庭壓力才是影響計畫及試圖自殺最重要的因素。

青少年與兒童的憂鬱與自殺風險是真實的危機,暴力對待與高壓的期許更會加深風險;然而家庭給予兒童與少年的支持卻可以守護這樣的危機,能夠被家人理解和陪伴的感覺會支撐著孩子成長,除了暴力相向的恐懼與痛苦,有傑那份無法被理解的孤單與渴望,也是讓有傑對生命失去盼望,對未來失去信心的核心,讓他難以接受這樣被家庭所忽視的自己,值得活到變成想像中的大人。

年少日記的故事裡,記載著10歲的憂愁與死亡陰影,有傑在高壓的家庭壓力中選擇結束生命,一本留下的日記本,透過弟弟有俊成長的歷程與傷痕,解讀著當年懸崖邊的孩子心中,承受了什麼樣的苦,經歷了什麼樣的心理歷程。

「我未必可以幫到你,但我會陪著你。」是弟弟有俊,成為中學老師後,對那些孩子們說的話,也是對著兒時的有傑未能來得及說的話,受過傷的心,更溫柔對待生命的破碎,我們可以嘗試在生命的旅程中,更關注的了解每個我們可能可以接觸到的孩子,協助也許不知道該怎麼求救,卻在懸崖徘徊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