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媽!別鬧了」-看喪親復原之路

2022-08-17

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心理師群

改編自作家陳名珉之著作《我媽的異國婚姻》的「媽!別鬧了」,描述的表面上是一個喪夫之痛的母親如何尋找第二春,母女鬥法鬥智的喜劇,但其實深刻刻化的卻是藏在華人家庭日常的吵吵鬧鬧中,面對喪夫喪父之痛,停在悲傷時光的母女三人,如何因應跟走過喪親之痛的路程。

喪親之痛,痛徹心扉,但這個痛-會好嗎?這是許多遭逢變故的家屬,在歷經喪親的歷程時,最想問的,如果我們深愛一個人,深深念想一個人,在面對這個人的離世之後,要怎麼重整旗鼓,在沒有他的日子裡重新往下過生活,這些沒有他的生活裡,可能還留有很多他的痕跡、他的氣息、他的記憶,這往往是讓人既思念又折磨的感受,在故事裡,母女三人,用非常不同的方式弔念著父親的離世,最常見的,則是餐桌上醍醐味-爸爸的紅燒肉,自從爸爸離開後,三人再也吃不到這樣的味道,圍繞著餐桌則是三人人生不同的失序,母親總是想要再覓第二春,因為驟失伴侶的痛苦,實在太痛了,在痛苦中彷彿最好的復原,就是再遇到愛情,卻在這個積極求愛的路上,屢挫屢敗,屢敗屢挫;應著爸爸遺言,總是希望取代爸爸角色照顧家人的長姊,則是自父親離世後,周旋於應付母親與小妹的感情關係,幾乎無法專注在自己的生命與情感經驗中,而小妹則是不斷的在失敗的關係與經驗中,重蹈覆轍。糾纏在其中的,是對「家」秩序的重建,與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悲傷歷程,更細緻的是透過本來就複雜的華人家庭文化中,相愛相殺的母女關係,一同看見彼此生命的缺口-這個家自從父親離開了以後,就不再一樣了。

難以忘懷的是母女三人再連滾帶爬,邊打邊鬧的互動中,最後一起決定賣掉老宅的畫面,長姊看著空蕩蕩的房子,那些回憶終於可以放在這裡,往前走了的決心,兀自隱喻的是,這個家從此活在彼此的心中,而非物質的一棟老房子了;對父親的思念與不捨,也活在彼此的心中,可以面對新的生活了。

事實上,喪親之痛的克服,的確很辛苦,因為彼此重要的感情與回憶,是不會因為時間而消亡的,愛有多深,思念與不捨就有多深,當我們面對所愛之人離開時,覺得受傷、孤單、痛苦、不甘心、憤怒;生活失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情感疏離、麻木、逃避都是很正常的悲傷反應,透過這樣的悲傷歷程,我們也重建自己的生活,能夠適應與調整自己的步調,這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每個人所需要的時間也不一樣,找到能夠陪伴自己的人,舒緩自己的一小塊時間,允許這份思念跟悲傷會出現,都是我們能夠勇渡悲傷失落之河的小船,每個人也許都會面對很不同的悲傷悼念之路,復原不是一個目標,而是允許自己感受這份感覺與重量,每一絲傷痛也意味著思念與愛,能夠接納這些悲傷與痛苦,才能從這份有重量的思念與愛中,得到勇氣與力量,帶著愛往前。

「媽!別鬧了」雖然從頭到尾父親都是不在的,但也充滿了整部戲,一口懷念的紅燒肉、一卡沒有機會出國的旅行箱,一台老車、爸爸做過或說過的話都是眷戀,可是這樣的眷戀不只傷心難受,也在每個人奮起重建生活時,不經意地提供了力量,支撐了喪親後的每一個家人,而這樣的力量就是在哀悼之路的煎熬過後,長出來的力量與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