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荒野機器人》談親子關係中的愛與成長
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心理師群
生命與生命是如何產生連結的?是父母透過血緣養育小孩、是互相選擇並且相互陪伴、還是因為互相需要各取所需呢?在關係裡所產生的羈絆與的愛,是某種任務與行動,還是出自於心裡萌發的珍惜與情感?動畫《荒野機器人》描述的就是一段這樣的故事,關於互相連結、愛與成長的可能,透過一台意外漂流到荒野的服務型機器人羅茲森7134號,被島上的動物開啟並智慧型的學習了動物的語言後,使它按照原本的設定,試圖找尋可以執行的任務。
在過程中,羅茲森7134號遇見一隻狐狸教導它認識島上的一切,更導致一隻剛出生的野雁將它視為母親,關係開始出現變化,因為野雁認為它是「母親」使不斷尋找需求與任務的它,因而接下了這份任務:試圖將野雁扶養長大,並在冬天到來之前教會牠飛行,好讓牠可以與其餘野雁一同飛去過冬。
養育野雁的過程彷彿多元成家,不同種族的狐狸、機器人與小野雁,成為彼此的家人,關係是互相需要,也互相支持,為了讓野雁可以順利學飛,機器人羅茲森7134號明明只是一台服務型的機器人,卻用盡全力,真正的成為了母親。
「母親」若泛指親子關係中的「親」,這個親的角色也是孩子出現的那一刻才能夠出現的角色,沒有子是無法成為親的,因此,每一個家長都是從毫無舊有模式的經驗中,生出新的學習,逐步探索跟實驗而來,然而育兒與親職這樣的角色,如同羅茲森盡力使用每個使用說明手冊與資料庫,仍很難完全做到完美一樣,有育兒經驗的父母,也很容易在這段歷程中,感同身受那一份不容易的努力與共鳴,即使讀了再多的教養書籍,好像我的孩子都跟書裡寫的不一樣,好像別人(別的野雁)都順利長大,可是我的孩子卻不一定能夠做到預期表現,也如同羅茲森不曾放棄,每一個家長成為親子關係的親的那一刻,時常也是如此,學習在成為父母的路上想方設法不放棄,有時候也會像機器人一樣,說不出口的愛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特別是華人文化,我們深受角色的規範所框架,努力完成角色任務的同時,也很難把心中的感覺與愛表達出來,傳統父親努力賺錢養家沉默寡言、母親操持家務照顧無微不至,但是在角色任務之外,其實內心對關係的感受與表達,真的不容易,也需要練習跟準備才能說出口。
當小野雁終於學會飛行,機器人的「任務」彷彿也結束了,那份祝福的放手與若有所失,也是每一個成為父母的人的必經之路,養育與孩子需求會隨發展階段而有不同的任務,愛是扶持陪伴,也是祝福放手,角色也許有任務結束的時候,但是關係卻永遠深深的留在心中,愛不是一段時間的任務,愛是穿越了角色與時間,真正在關係裡連結著兩個生命的一份意念,互相成長、互相成全,而能在生命的每個階段,互相成為彼此的力量。
彷彿機器版本的「小王子」,當本意設計為服務的機器人,遇見他的狐狸,看顧他的玫瑰,狐狸在日日的相處中,彼此成為夥伴,也成為不可或缺的家人,野雁如玫瑰,是在日日澆灌玫瑰(養育野雁)的日子裡,羅茲森逐漸體會到「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了那麼多時間,它才變得那麼重要。」的情感,重要的東西仍然是眼睛看不見的,關於愛與成長,其實是陪伴與放手的歷程,雖然中間充滿不容易與困難,但心永遠在那裡,愛過的痕跡也永遠不會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