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更深刻-良好互動進化論
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朱晏姍心理師
「我是為你好,你為什麼不聽媽媽的?」
「爸爸以前沒有這樣的機會,現在給你這麼好的資源,為什麼你不好好把握?」
「我順手就把事情處理掉了,可是我的先生卻覺得我愛做又愛唸」
「其實我知道她很愛我,但是她一直盯著我,讓我壓力很大」
這樣的話語,是否讓你覺得熟悉?也許也會有一些感受很容易被引發,真是熟悉的感覺,在各式各樣的關係中,我們可能互相關心,互相用自己的方式對對方著想,越是親近的人,可能越是把彼此的需求放在心上,忍不住想要幫忙,建議,慢慢地責任似乎也轉移了,不曉得為什麼,這些關心、幫忙跟好意,往往變成囉嗦、壓力跟反抗,無論你是在這關係中的哪一端,可能都會覺得窒息跟困惑,明明是好意,為什麼最後的感覺卻這麼不好受?
你可能會想,我是一片真心換絕情,下次再也不要幫你了;也可能曾經你也在關係的另一頭,想著:真是寧願你不要管我,受不了這種窒息的好意。互相錯過的心意,紮紮實實的讓人感到氣餒又孤單。
從華人文化中,一個形容關係的字─「仁」,我們可以看作描述關係的一個字-兩個人,在兩個人之間的感受,是一種善的感情,然而要促成這樣的感受,也可以試著思考,會不會一段關係是除了考慮自己,同時也把對方的感受放在一起考量?關係是你與我之間,也是我與你並重的一種互動。
你我之間是容易理解的,但你我並重卻難以實踐,我們往往都會因著真心,而好想要以自己最擅長、最習慣、最喜歡的方式來回應與付出,卻很難從對方的感受與視角來思考,這是對方想要、需要的嗎?好想把事情辦好,會不會卻失去對方能夠參與在其中,納入對方的喜好、想法、感受的空間與可能性呢?有時候這樣的努力付出得不到肯定與接納,不僅折損了自己的美意,也會讓關係變調,感受到挫折與憤怒。
如果我們能試著,以你我並重的方式,來考慮與人的互動與關係,也許有個簡單的方式,讓我們可以多容納一些對方的「話語權」,保留對方可以拒絕或接受的空間,一起「合作」的把你的心意傳遞出去,好像也卸下「猜心」的困難,而有機會互相理解,打開空間,彼此「把話說完」的相愛。
比如我們可怎麼說呢?
「我看到你今天好像做不完了,我想幫忙,我可以從哪裡開始?」
「我有很多資源跟想法,感覺可以跟你分享,你需要嗎?」
「我有過這個經驗,你會想要聽嗎?」
簡單地確認,對方是否在一個需要協助、幫忙跟支持的狀態,也從中有機會知道對方需要的是什麼,這樣的心意,被錯過真的是太可惜了,當這個願意可以是在彼此尊重的狀態下,我希望你知道,我想要你好,同時也在意你的想法和感受,如果可以,我想用你覺得舒服的方式陪伴你、幫助你。
當我們開始把這些尊重表達出來,對方會開始留意起你的善意,即使是拒絕,彼此也會知道,對方是在意自己的,且希望給予自己幫助,這樣的溫柔,何嘗不是更加善待彼此的方式,也關係更靠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