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成為自己的探索家

2024-08-22

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朱晏姍心理師

阿悟和女友交往多年被提分手,阿悟自認認真對待感情,但女友卻選擇離開,為此感到憤怒與被背叛的辜負,失落的他只好與朋友們訴苦,剛開始朋友都嘗試安慰他,勸他「想開一點,你們兩個人不適合」、「你很好的,往另一個方面想,現在是不是有更多新的機會可以嘗試?」對阿悟來說,這些安慰好像一方面讓自己感受到自己沒那麼糟糕,但是很快又會感覺到忿忿不平,那股難受的感覺並沒有消失,阿悟持續地說,持續地說,時間久了,朋友們開始失去耐心,對於阿悟執迷不悟的反應、總是同一套的抱怨感到厭倦,也開始覺得聽這些事情有些吃不消了。

更令人失去耐心的是,倘若有人稍微為前女友緩頰,阿悟就會更加憤怒,認定朋友站在前女友那邊,不體貼自己,甚至有時候會發脾氣,覺得自己明明才是那個受害者,卻沒有得到肯定與支持,反而衍生出跟朋友的衝突與爭吵,友人氣急敗壞的說「都過這麼久了,為什麼腦筋還這麼死!都不轉一下,一直去想那些事情有幫助嗎?」阿悟聽到後,生氣之餘也油然而生出一股哀傷,「如果可以,我早好起來了,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不去想,我也希望我可以放下,可是我真的無法放下!」

「想開一點」、「往另一個方面想,有更多新的機會可以嘗試」、「為什麼腦筋還這麼死!都不轉一下,一直去想那些事情」都是我們在安慰人的時候很可能說出口的話,我們總是希望放下那個傷人的回憶、受困的念頭、反覆巡梭的痛苦,讓自己好一點,也因此,身為阿悟的朋友,聽到他都在講同一件事情,也難免會著急,很想幫忙,希望阿悟可以一一轉念,放過自己,才不至於讓自己卡著打轉,其實,當事人何嘗不懂這個道理,但為什麼就是做不到呢?

轉念,其實是轉變信念,也可以解釋成改變自己的想法,說起來似乎很輕巧,實際上,信念的產生來自於過去經驗、環境和自我的交互作用,它關乎人的情緒、行為、認知與想法,讓我們有跡可循的領導著我們怎麼去感受、理解遇見的人、事、物,我們會依自己已建立的信念與價值觀,解讀著我們生活的事物與知覺,所以談到改變信念,其實是指三個項度都需要移動,如果只改變其中一、兩項,相連的齒輪沒有跟著轉動,就會感覺好像還是卡住,無法前進。

當阿悟努力改變想法、阻止自己去想(行為),卻效果很有限,因為情緒的齒輪沒有跟著轉動,挫折的循環就會不斷出現,因此,我們會知道,在過去經驗、環境都沒有變化的狀態下,要移動信念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雖然不容易,但不代表不能,移動信念這個動作除了系統的機制外,裡面還飽含著相信和勇敢的成分,它們是齒輪的潤滑劑。每一次的移動都是新的嘗試,當人要嘗試新的事物時,是又焦慮又興奮的,高漲的情緒和面對未知,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的,所以「嘗試」這個行動需要為自己勇敢一把!然而,嘗試很多時候都不是試一次就好,也很難是試一次就到位,它有時需要來來回回的修正,新的位置和視野需要花時間去適應去安撫,而「相信」在過程中就變得好重要,它會讓你著眼在這個移動帶來的可能性,並持續耕耘。

在這個情傷中,朋友與他人的支持,也是讓阿悟可以勇敢一次的力量來源之一,他能看見朋友們帶來的安慰和善意,理解朋友對自己的不忍心,透過他人陪伴逐漸地感受到自己並非孤單面對,也能透過這些連結產生溫暖與愛的力量,或許他真的曾經嘗試過要停止這一切,只是,哀傷情緒始終讓他無法去相信更多的可能性,但也許,朋友們能夠耐心的等待,陪著阿悟走過哀傷情緒的迷霧,在阿悟開始探索新的可能時,支持他的行動,或許,這個不疾不徐,能讓阿悟開出更多美麗的心理花卉。

轉念,不是他人嘴裡的隨口一句,不是事件的終極目標,它是一個帶著相信和勇敢,用自我在經驗中不斷嘗試的歷程。在漫漫的生命旅途中,它可能作為支線任務不時的出現,但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的探險家,在一次次的轉念支線中,看見更多不同面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