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感覺怪獸」來了-談情緒隔離的調適與覺察

2022-10-04

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朱晏姍心理師


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經歷某些事的當下沒有什麼狀況,但處理完所有事情之後,身體隔段時間開始出現無法控制的反應,可能是顫抖、睡覺變得淺眠或作惡夢等,一時半刻覺得身體跟自己好像失去連結,身體有身體的反應,你卻搞不清楚自己怎麼回事。

其實在諮商的歷程中,有時也會發現當事人在談論起某些事件時,口頭描述內容很平順,卻同時不斷掉淚,或是身體緊緊地握著拳頭,放鬆了手掌,肩膀又緊縮了起來...

其實那莫名其妙的,身體與心靈脫節的感覺,就是心理學常說的「情緒隔離」,它是大家與生俱來的自我防衛機制,簡單一點說就是,你的身體在當下先把可能阻礙理智的情緒關掉,避免情緒帶來的崩潰影響判斷,後面事情處理完了,身體再把它放出來消化。

在一般的狀況下,情緒隔離可以帶來較正向的影響,讓我們的身體有秩序地處理當下有能力處理的東西,可是當狀況超過預期,放出情緒我們恐怕無法消化時,它會改變你對事件、環境、人的看法,直到你成長到有能力或有人能陪伴你一起處理時,才又會慢慢浮現出來,至於身體出現的反應往往是一個訊息的反映,讓我們注意到有自己的內在可能還有一些事情尚未處理或消化完,提醒你有些事情你是有「感覺」的,只是這個感覺好像被放在旁邊還沒有被你注意到。

當然,有些人對這個情況感到厭煩,跟其他人分享,通常也會得到「情緒而已不用在意!」、「事情有解決就好啊,幹嘛這樣」或是「哭又不能解決問題!」不僅當下覺得好像被潑了一盆冷水,也會自問,是不是自己太敏感、太玻璃心、太草莓了呢?情緒似乎無法幫忙解決任何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許也會思考情緒如此干擾,時常也無法帶來改變,那麼情緒為什麼要存在呢?

是的,情緒的出現從來就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它其實是更靠近自我的道路指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努力解決眼前的各種問題,問題可能有各式各樣的來源,但都是在面對「除了我們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我們真的很少去認真探索這個每天在使用的「自己」-包含了這副身軀與心靈,而情緒正是一個指標,它指出一條幽微的小道,告訴我們從這條路可以更多的看見自己,隱藏的「沒有感覺怪獸」也會為你讓道,直到你看見心理小小的聲響、溪流、引發的小小回響,如同森林中的小徑:嘿,這就是你的領域,由你的身體跟心靈組成,讓我們有機會梳理環境對我造成的影響,並聆聽、安撫、修補那些影響,也許發現一些傷痕,卻也能夠休養生息,修復這些傷口,然後用更健康的自己去創造更多可能性。

沒有感覺並不是更堅強、更專業、更理智,當我們忽略自己太多時,身體累積的感受沒有地方出去,就會沉澱在深處,用不同的方式提醒、告訴你,就連「沒有感覺」都可以是一個無聲的疾呼。

當你感受到這種經驗時,試著靜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讓感受跟上你的身體,而不是用脫離的方式呼叫你,讓我們給自己更多的關心與疼惜,說不定從那身體和言語的不對稱縫隙中,你也可以隱約看見通往心靈世界,像是祕密花園的一樣的小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