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鯨魚老爸》-淺談暴食症

2023-03-29

日暖微光心理諮商所朱晏姍心理師

知名男星布蘭登費雪以《我的鯨魚老爸》拿下睽違多年的奧斯卡男主角殊榮,不僅是布蘭登費雪多年沉寂後響亮的動人之作,他自身的經歷也隨著這部影片的成功,把那些辛苦的歷程也揭露出來,彷彿這幾年在身心上的煎熬經驗,揉和成了角色的骨血,雖然所面臨的遭遇並不相同,但帶給人的衝擊與震撼力道之大,令觀眾動容落淚,為男主角-查理的狀態與吶喊,也感受到演員所經歷的生命歷程之苦。

若回到電影的故事,這部電影描述的是一名重達272公斤的中年男子為了同性情人拋棄家人,但情人過世後因為痛苦和內疚暴飲暴食,並且嘗試與女兒修復關係的過程,電影中為了描述飲食疾患,有許多查理不斷進食的片段,其中一段畫面是,當他一如往常的避開披薩外送員後,打開家門準備拿取食物,意外發現角落樓梯外送員的目光,被看見的驚恐情緒和壓力把查理壓垮,讓查理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過度進食再催吐,聲嘶力竭地不斷循環,直到他筋疲力盡。

這是並不令人感到美味與協調的進食畫面,顯得粗暴而哀傷,坐在螢幕前的我們,感染到的是查理深不見底的絕望,何以「吃」這麼原始的慾望會如此兇殘傷人,何以應該療癒滋養的進食,會是一個徹底哀傷激近暴力自殘的衝動?

讓我們來多一點認識,跟飲食密切相關的心理疾病-暴食症吧,先從「暴食行為」入手,相信很多人都有情緒不佳,用食物撫慰療癒自己的經驗,有人可能已經覺察到自己在情緒不佳的情況下進食,會有一些狀態跟平常情緒好的時候的進食狀態不太一樣,可能更偏好短時間可以吞嚥的食物,可能感覺不太到食物的美味(食不知味),更有可能在情緒性的進食後,感覺到滿滿的罪惡感,也覺得困惑,應該要感覺「好一點」的進食,卻在吃完之後,感到「更糟」,其實情緒性進食的困擾可能輕可能重,從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的描述,短時間大量吃很多,而且停不下來,就算吃飽還是想繼續吃的行為,可稱為暴食,但不是只要暴食就會跟暴食症劃上等號,在無法控制的暴食之後出現不當補償行為,如催吐、過度運動等,且3 個月內,每週出現至少一次這樣的循環,兩個條件都具備,才有可能被診斷為暴食症。

那麼暴食症的成因是什麼呢?它通常是多重因子(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綜合作用而來,很難說是單一因子造成暴食症的發病,然而從上面的描述,我們已經可以知道,暴食的症狀跟情緒有很緊密的關係,使得明明是撫慰的行為-「吃」,變成暴君一樣的傷害著自我的身體與心靈,暴食症帶來的影響是環環相扣的,從查理身上可以看到,最直觀的生理代謝問題、心臟病、高血壓,到心理上的焦慮、憂鬱、自卑感、掛在嘴邊的「對不起」口頭禪,也影響了查理在小房間內限縮的社會互動狀態,當我們要治療這樣的身心症狀時,除了藥物治療,通常也會鼓勵心理諮商和營養諮詢,因為這是一個身與心完全分不開來的疾病,且如同憂鬱症一樣,心理疾病不是靠著意志力就可以改變的狀態,他需要長期的治療,與身邊的人的支持,才有機會從惡性循環中,找到力量往痊癒的方向前進。

誠如敘事治療所說,被敘說的故事常是有問題、需要改進或修正的版本,但那些沒有被敘說的美好故事,也肯定扎實的存在在生命經驗中,一個人的生命故事,更是交纏著生命的韌力與各種可能性,電影並沒有把查理描述成一個被暴食症糾纏就自我放棄的人,在生命最後的旅途上,他仍溫柔以待,為自己的選擇盡了最大的努力。他清楚被珍惜的感覺、被肯定的溫暖,在一般人看來都覺得女兒是惡意言論、地獄梗,在查理眼裡卻是強大的生命力展現。

也許暴食症的外表底下,查理的溫柔與良善便是他對身邊的人的愛意,這樣的愛成了查理的信念,並且願意為信念無悔付出。

衷心期盼陷入煎熬的人,能再次從生活中找回力量,或許尋求心理支持,或許努力和困境共存,都可以感受到努力的價值,追尋生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