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庭

2022年的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在今年八月上了串流平台,攻佔台灣、香港、新加坡和越南Netflix電影排行榜冠軍,從同志題材與冥婚談起,主角吳明翰是一個一開鏡就能從他的動作、思考、言行舉止都刻意描寫的「直男」角色,因為台灣習俗誤撿紅包,進而冥婚了一位男同志的鬼魂開始的冒險故事,包裝了LGBT、喜劇、懸疑、愛情、動作等等元素,讓這部電影在奇幻的設定下展開。

「我的孩子三年級,寫功課三催四請,我覺得親子關係變得很緊張!」
「老師打電話給我,說孩子最近上課不專心,我該怎麼辦?」
「明明說好了,他也答應我的事情,最後都做不到,跟他談他卻都不講話」

這樣的句型,乍聽之下,好像是來自很親近的人表示的心疼與安慰,但聽起來卻又有點怪怪的,感覺好像無形中束縛著你,讓你感覺自己是能力不足的人,這種矛盾的感覺,就是這部戲緊緊環扣的,來自愛的霸凌與控制。

有育兒經驗的父母,不管新手老手,也許都會在很多教養資訊中,時常看見「溫和而堅定」、「正向教養」等語,往往是入手了很多教養書籍,發自內心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夠好」的爸媽?但往往是書擺在床頭,在育兒的緊湊生活中,根本擠不出時間看,或是好不容易讀完了,卻深深明白「知易行難」四個字是什麼意思,那種明明跟自己說好這次絕對不要大聲、要堅守原則的心,卻常常崩潰於孩子的崩潰,在疲憊跟高張的情緒壓力下,真的好難好難,別說孩子還在哭了,自己也很想哭出來,那份無助跟疲憊,時常是沒有經驗過的人很難感同身受的。

改編自作家陳名珉之著作《我媽的異國婚姻》的「媽!別鬧了」,描述的表面上是一個喪夫之痛的母親如何尋找第二春,母女鬥法鬥智的喜劇,但其實深刻刻化的卻是藏在華人家庭日常的吵吵鬧鬧中,面對喪夫喪父之痛,停在悲傷時光的母女三人,如何因應跟走過喪親之痛的路程。

一位女性癌友,五年前確診罹癌,經手術和相關治療後,內分泌受到影響,體力明顯降低。在罹癌一年後,她的孩子又因意外喪生。當時,她還在接受癌症治療,自認那段時間較少陪伴孩子,對此一直深感愧疚與悲傷。她的罹癌和小孩的意外,對家人是很大的衝擊,家人因此變得焦慮,想控制她、擔心她太累、經常建議她該做什麼促進健康。雖是出自關心與愛,怕再失去一位家人,但這位癌友面臨雙重打擊,又覺得家人在指責和掌控她,讓她感到憤怒和情緒低落。這位癌友還提到自己很孤獨,不易找到適合的人談話,無法談失去孩子的痛苦、罹癌的心境,也不知當初為孩子做的決定是否正確、不確定是否要繼續努力改善和家人的關係。她對人生充滿了懷疑。這些焦慮也反映在行動和表現上,她時不時會跟家人爭吵,也嘗試藉由旅行、寫作抒發心情,目前還在緩慢調適中。

禮拜天與好友T全家一起聚會,我與T從國中相識,一起陪伴彼此長大,經歷過升學的高壓、上大學解放、談戀愛的酸甜苦澀、步入禮堂的幸福、到如今是兩個孩子的媽坐在我眼前,好像還是同樣的彼此,卻也覺得這幾年大家都經歷了很多,看著T的手機購物清單中不再是那些美麗的洋裝耳環,卻是孩子的童裝與童書團購,我真心感到成為媽媽是件偉大的事情,也感受到她為人母的驕傲與快樂。